轉型期間政府應增加教育投資

民眾如果失業可以考慮回學校唸書

交大物理所 高文芳

很多專家侃侃而談,要求政府提出一套有效的經濟措施,減低失業率,提振經濟。好像政府如果照做,就能振興起敝,立有療效。事實上,即使在美國雷根當紅時,只要一派學者提出一些看法,一定有另一派學者嚴辭批判,看多了也不足為奇。

政府為了提振經濟,所提方案只顧及短期效益,加上跟隨政局搖擺,忽視長期的效益,令人疑慮不已。其實,一個好的政府只能,也只應守住公義,減少不必要干預,其他的就要放手讓民眾自己來拼了。

有一次,當時擔任所長的筆者向鄧校長遊說學校應該多重視基礎科學研究,校長意外地提起一個小故事。二次大戰期間,美國總統找來數十名知名物理學家、科學家,要求他們預測美國二十年後的走向,供他做施政參考。結果厚厚一疊白皮書,二十年後沒有一樣兌現。今天的物理學家當然明白,雖然今天深入每個人生活每個角落的科技產品與這50年來的物理發展息息相關,然而要有效地預測未來,就如同量子力學一樣,可供參考,不宜盡信。相反的,美國大量的投資在基礎科學與教育上,不管時局如何轉變,工業技術如何演變,他都得以立於先發制人的不敗之地。

另一個小故事供大家參考。大約85年間,美國CBS做了一個專輯,深入日本,探討日本發達的原因。影集裡當然訪問了很多日本通,但是片裡有一段描述日本政府戰後,認為日本沒有能力發展汽車工業,強力勸阻民間企業浪費資源在沒有可能性的汽車製造業。結果當然是,民間企業無視政府的勸阻,創造了傲人的汽車工業。

很多資訊告訴我們,政府應該少蓋幾個章,提高效率,讓市場主導經濟,高明的決策者,既不能盲信專家的明牌,也不能操之過急,急著看短期的成效。當然,政府也應把住公理正義的防線,比方說政府必須防止企業藉外移掏空台灣勞力環境換來的些微資產。這些作為表面看來,好似政府在守住正義和減少干預的操作上似有衝突,其實不然。

傳統企業在台灣勞力成本提高的變化下,當然無法以傳統面貌繼續生存。一個有眼界的企業,應該設法朝精緻化、高級化的方向設法提昇企業的存活率。棄之可惜的老舊設備或無法提昇的過剩人力,才應該用以外移。當然,有眼界的企業,不會掏空所有資金外移,而是利用品牌的知名度與技術,到外地尋求當地資金的合作,減少自有資金的外流,就像數十年前美、日的外移企業一樣。過氣人力與技術的輸出,加上尋求當地的資金,減少自有資金的外流,不但可以保住企業的命脈,有效用於產業的提昇與轉型,這也正是時下流行的的那句話,「產業外移、根留台灣」的真義。

因此政府適度的干預,和提高效率,完全可以互補。其實,只要政府政策明確,民間企業自會自己尋求出路,不用庸人自擾。事實上很多中小企業主都明白表示,不管政策如何改變,只要政策明確,不要讓他們向無頭蒼蠅一樣,他們自有生存之道。總之,任何變動,可能會有一批人蒙受其害;但同時間,也會有另一批人深受其利。正所謂,危機就是轉機;而更可能的是,別人的危機就是自己的轉機。

因此,政府除了應該有長遠的規劃,利用教育體系提昇國人整體戰力,民間企業也一定要知道,政府的政策和專家學者的建言,只能供作參考,千萬不能當真。盲信政府或專家的意見,往往得不償失,畢竟豐田的經驗,殷鑒不遠。

同時企業轉型的過渡時期,一定會有一段混亂期,加上政局混亂,不管政府政策如何,一定會遭到在野勢力的撤肘,民心不定也一定是必然的現象,民間企業一定要把這一層考慮放在轉型的規劃裡,對時局的紊亂要有處變不驚的考量。

另外一般民眾如果失業,可以考慮回學校唸書,準備下一回合經濟的起飛。筆者也呼籲政府,值此經濟轉型期必然的失業率升高現象,應該增加學校教育的投資,制度上也應有所配合,使得失業人口可以暫時回流包跨大學在內的教育體系。這樣不但可以有效降低失業人口,下一波經濟起飛時,也才有足夠的人力資源可用。同時,增加各級學校的師資設備,不但可以增加就業,更可以刺激消費,有效舒緩經濟轉型期的衝擊,更可以有效縮短轉型所需的時程。

事實上,人力的投資永遠不會浪費,其長期效益遠非舖橋造路可以比擬。衡諸已開發國家與我們投資在教育上的資源比率,台灣想轉型成功,在各級教育體系上的擴充與投資絕對有增加的必要。換個角度來看,台灣現下轉型的陣痛與混亂,和過往吝於投資教育絕對脫不了關係,希望政府在這個思考的角度一定要有所調整。

另外,政府在增加教育師資時一定要有過度的做法,以免重蹈九年國教的覆轍。其實,初聘教師可以加長試用期,師資來源也不必要限定師範體系的學生,只要持續施以在職教育訓練,並嚴加淘汰即可。同時初期人力不足,可以多利用家長的力量,將閒置的人力有效且適切地納入教育體系內,就可以確保師資的質與量。筆者呼籲政府應該利用這個危機,把下至幼稚園上至大學整套教育體系做一個完整的規劃,利用師資的儲備為下一波的經濟奇蹟做準備。相信只要心頭拿好定,用力向前走,下一波的挑戰必然有恃無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