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的是過程而不是成果

文.高文芳

原文於新竹市社區大學教學研討會發表

高中有個老師看到同學偷翻書作弊卻不予制止。他說,這個同學之前不唸書,之後也不會再唸書。好不容易現在要「唸」書了,怎麼可以制止他?

我這裡想說的是,制式學校教育有很多的問題,因此造成很多糾纏不清的矛盾。我們在社區大學裡,不論是老師或學生,都必須跳脫制式學校的教育模式與評分模式的侷限,才有辦法營造一種成功、快樂與充滿生命尊嚴的校園文化。

首先我要說的是,我認為生命是世界上最尊貴的現象,任何人為或具相的表現行為,不管貧、富、明、晦,在生命面前都形同無物。因此,千萬不要用粗俗的「成績」來評斷受教育者,更何況,教育的目的是在傳承人類的生活與發展經驗,目的是要造福所有的人類,乃至萬事萬物所形成的生命共同體。

而將所有人都帶起來,更是教育的最終目標,所以為了達成這個目標,一定要將所有人都納入這個教育的共同圈裡。因此,我們必須想方設法,讓所有人都願意共同加入。當然,任何會「嚇阻」學生受教育意願的事、物,都必須設法加以排除。

講了半天,我想說的其實很簡單,教育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受教育也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同時,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其實是不能分割的。但是,這麼簡單的事,為什麼我們都做不到?為什麼聯考一完就有人想不開?這麼快樂的事,為什麼會令這麼多人愁眉苦臉?

其實,要做到一點都不難。你只要看看公立幼稚園的老師和學生,是不是每天都很快樂。我們都知道,三歲會或是五歲會,並不影響一個小朋友的純真與可愛。看到這一群天真可愛、講話一點邏輯都沒有的小朋友,你看到的是「生命」的珍貴,而不是一些世俗的評價。就因為我們對受教者無所求,他們才會快樂的上學,也因為家長或社會對教育者無所求,他們才會快樂的和小朋友一起玩。

但是,為什麼我們一長大,什麼都變了?比較聰明就比較可愛嗎?這樣一個不快樂的學習環境,其實是一個很大的共犯結構,層層要求、事事強求下所造成的悲劇,一時之間恐怕很難找到解決之道。

所幸,我們在這樣一個體制外的教育環境下,不應再受到傳統的束縛,反而應該在「無所求」的環境下,營造一個快樂的生活空間,讓每個學員都得到鼓舞,讓教育成為生命中最快樂的活動。

這其中,最關鍵的一件事,恐怕就是學期末的評量。我認為學員只要熱誠的參與、快樂地學習,他都應該得到鼓勵。我這樣的觀點,其實也有世俗面的考量。我發現我教過的學生,在校成績和他入社會後的表現,沒有太大的關連,甚至有些成績平平的學生,我都可以斷言他的學習狀況遠遠超過同班同學。

其實,企業界也慢慢了解系出名校,並不是能力的保證,而有所警惕。更何況社區大學講的是終身學習,講的是生命的啟示,更不能在評量上斤斤計較。相反的,我們應當在意的是,老師給了學生什麼東西,學生學到了什麼東西,還有老師與學生是否共同營造一個快樂的學習環境,還有這樣的一個充滿愛的環境是否能永續經營下去。我個人認為社區大學的成敗,會是教改成敗的一個重要指標,值得我們細細思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