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脊髓損傷,修復現生機]
[脊髓損傷者的社會適應]
利用基因工程製造生長素,將申請人體試驗
脊髓損傷研究有新突破,台北榮民總醫院利用基因工程合成技術,在「大豆蟲」
的昆蟲細胞,注入神經生長蛋白質的去氧核糖核酸(DNA),製造大量「人類酸性
纖維生長素」經動物實驗證明,可以讓脊髓損傷的老鼠恢復運動功能,院方預定
年底向衛生署申請人體試驗計畫。
台北榮總神經外科主治醫師鄭宏志說,過去神經線路斷掉,受損神經幾乎毫無解
救之道,病患必長期忍受四肢或下肢癱瘓,大小便失禁,去年才從瑞典卡洛琳醫
學院取得神經醫學博士的鄭宏志表示,中樞神經無法再生的原因是中樞神經外層
包裹抑制神經生長的蛋白質「寡突細胞」;而分布在手腳與軀幹的周邊神經由
「許宛氏細胞」包圍,其產生的髓鞘可以促進神經生長,研究人員因此嘗試以自
體周圍神經移植,促進中樞神經再生。這項結果曾發表於國際知名期刊「科學」。
目前該院與瑞典正展開跨國中樞神經再生研究,鄭宏志想出解決中樞神經截斷方
法,首先以基因工程將人類酸性纖維生長素的DNA放入一種「大豆蟲」,利用這
種昆蟲細胞做工廠,製造大量其活性的人類酸性纖維生長素,此為促進神經生長
的蛋白質。研究人員以大白鼠實驗,人類酸性纖維生長素混入組織膠,在斷裂的
脊髓兩瑞,連接周邊神經肋間神經,將分別負責運動、感覺、大小便的功能神經
連接起來,以組織膠移入移植部位。
台北榮總副院長張茂松說,這項研究若能成功運用於人體,將有機會問鼎諾貝爾
醫學獎。目前該院仍繼續推動基礎神經再生研究,同時也正進行病人術前診斷,
篩選及整理工作,利用磁振製影術瞭解脊髓損傷情形,其間也發現二、三十名病
人脊髓損情形可以修復。
本刊取自聯合報86、07、23記者郭姿均台北報導
脊髓損傷發生之原因 |
交通事故 48% | 高處摔下 15% | 職業傷害 12% |
病 變 9% | 運動傷害 5% | 刀 槍 傷 4% |
分佈之層面 |
年增加率約2000人 | 平均受傷年齡27.3歲 | 高中37%國中20% |
男性捐傷者85.6% | 女性損傷者14.4% | 小學19%大專18% |
患者的殘障程度 |
四肢癱瘓 31% | 下半身癱瘓69% | 使用輪椅者92% |
最困擾的健康問題 |
大 小 便 50% | 褥 瘡 21% | 神經抽痛 9% |
就業、就養之需求 |
就 業 率27.3% | 需就業率42.5% | 需就養者65.5% |
經濟戕況 |
低 收 入 41% | 不 穩 定 48% | 其 他 11% |
資料來源:中華民國脊髓損傷者聯合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