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 髓」解說 | 作者:郭卜樂 http://www.zgxl.net |
脊髓的外部形態 |
脊髓位於椎管內,呈圓柱形,前後稍偏,外包被膜,它與脊柱的彎曲一致。脊髓的上端在平齊枕骨大孔處與延髓相連,下端平齊第一腰椎下緣,長約40∼45cm。脊髓的末端變細,稱為脊髓圓柱。自脊髓圓柱向下延為細長的終絲,它已是無神經組織的細叢,在第二薦椎水平為硬脊膜包裹,向下止於尾骨的背面。
脊髓的全長粗細不等,有兩個膨大部,自頸髓第四節到胸髓第一節稱頸膨大;自腰髓第二至薦髓第三節稱腰膨大。
脊髓的表面有前後兩條正中縱溝分為對稱的兩半。前面的前正中裂較深,後面的後正中溝較淺。此外還有兩對外側溝,即前外側溝和後外側溝。前根自前外側溝走出,由運動神經纖維組成;後根經後外側溝進入脊髓,由脊神節感覺神經元的中樞突所組成。每條後根在與前根會合前,有膨大的脊神經節。腰椎、薦椎、尾部的前後根在通過相應的椎間孔之前,圍繞終絲在椎管內向下行走一段較長距離,它們共同形成馬尾。在成人(男性)一般第一腰椎以下已無脊髓,只有馬尾。
脊髓的內部結構 |
脊髓的橫切面,顯有位於中央部的灰質和位於周圍部的白質;脊髓的頸部,灰質和白質都很發達。
灰質,呈蝴蝶形或“H”狀,其中心有中央管,中央管前後的橫條灰質稱灰連合,將左右兩半灰質聯在一起。灰質的每一半由前角和後角組成。前角內含有大型運動細胞,其軸突貫穿白質,經前外側溝走出脊髓,組成前根。頸部脊髓的前角特別發達,這裡的前角細胞發出纖維支配上肢肌肉。後角內的感覺細胞,有痛覺和溫度覺的第二級神經元細胞,並在後角底部有小腦本體感覺徑路的第二級神經元細胞體(背核)。灰質周緣部和其聯合細胞以其附近含有纖維的白質構成所謂的脊髓的固有基束,貫穿於脊髓的各節段,並在相當程度上保証完成各種復雜的脊髓反射性活動。
脊髓的白質主要由上行(感覺)和下行(運動)有髓鞘神經纖維組成,分為前索、側索和後索三部分。
前索位於前外側溝的內側,主要為下行纖維束,如皮質脊髓(錐體)前束、頂蓋脊髓束(視聽反射)、內側縱束(聯絡眼肌諸神經核和項肌神經核以達成肌肉共濟活動)和前庭脊髓束(參與身體平衡反射)。兩側前索以白質前連合相互結合。
側索位於脊髓的側方前外側溝和後側溝之間,有上行和下行傳導束。上行傳導束有脊髓丘腦束(痛覺、溫度覺和粗的觸覺纖維所組成)和脊髓小腦束(本體感受性衝動和無意識性協調運動)。下行傳導束有皮質脊髓側束亦稱錐體束(隨意運動)和紅核脊髓束(姿勢調節)。
後索位於後外側溝的內側,主要為上行傳導束(本體感覺和一部分精細觸覺)。頸部脊髓的後索分為內側的薄束和外側的楔束。
脊髓的功能 |
脊髓發生急性橫斷損傷時,病灶節段水平以下呈現弛緩性癱瘓、感覺消失和肌張力消失,不能維持正常體溫,大便滯留,膀胱不能排空以及血壓下降等,總稱為脊髓休克。損傷一至數周後,脊髓反射始見恢復,如肌力增強和深反射亢進,對皮膚的損害性刺激可出現有保護性屈反射。數月後,比較復雜的肌反射逐漸恢復,內臟反射活動,如血壓上升、發汗、排便和排尿反射也能部分恢復。膀胱功能障礙一般分為三個階段,脊髓橫斷後,由於膀胱逼尿肌癱瘓而使膀胱括約肌痙攣,出現尿滯留;2∼3周以後,由於逼尿肌日益肥厚,膀胱內壓勝過外括約肌的阻力,出現溢出性尿失禁;到第三階段可能因腹壁肌攣縮,增加膀胱外壓而出現自動排尿。
脊髓半側切斷綜合症表現為病灶水平以下,同側以上運動神經元麻痺,關節肌肉的振動覺缺失,對側痛覺和溫度覺消失; 在病灶側與病灶節段相當,有節段性下運動神經元麻痺和感覺障礙。由於切斷後索,病灶節段以下,同側的本體感覺和兩點辨別覺消失。由於切斷錐體束,病灶節段水平以下,同側出現上運動神經元癱瘓;由於錐體外系統的抑制作用被阻斷,而脊髓後根傳入衝動的作用明顯,因而肌張力增強,深反射亢進,趾反射變為趾背屈。由於切斷脊髓丘腦束,在對側,相當於病灶節段以下一或二脊髓節段水平以下,痛覺和溫度覺消失。由於切斷節段的後根受累,同側出現節段性感覺消失;而由於對上位節段產生刺激,於感覺消失區的上方,有節段性感覺過敏。由於側角受累,可以出現交感神經症狀,如在頸8節段受損害,同側顏面、頭頸部皮膚可有血管運動失調徵象和霍納綜合症(瞳孔縮小、眼裂狹小和眼球內陷)。
臨床上作腰椎穿刺或腰椎麻醉時,多在第3-4或第4-5腰椎之間進行,因為在此處穿刺不會損傷脊髓。